年輕時,全秀玲(ALi Maququ Takivatan)曾因經濟考量未能往藝術領域深究,然而婚後的她,有了家庭與事業作為強大的靠山,開始全面性的探索各種藝術領域,從茶道文化、日本舞踊、飾品設計、中西繪畫……無一不包。茶道是氛圍,舞踊是儀態,而飾品與繪畫,則是她近年來極力灌注其布農族文化於內裡的創作。她這一生幾乎未曾終止過學習,如今更想將這份動能化作教學領域,使工藝傳承下去。
全秀玲退休以後的創作熱情不減反增,過去義無反顧、想到哪裡不足就往哪裡磨練,先是主動拜師于傳騏學習油畫,用色大膽鮮豔,奠定厚實的繪畫基礎;其後師事藝術家方鎮洋,「我受方老師嚴厲地指導,也是因為他的鼓勵,我才參加了國家藝術學會的比賽,原本想說,我這個年齡還要比賽嗎?沒想到去年跟今年都連續獲得優選。」
得獎給予她不只技藝上的信心,亦是確認她對於傳統文化的初心。「我從事工藝的初心,其實就是為了文化傳承。」全秀玲說,不只是繪畫,其它如原住民族部落多有茶農,卻少有人建立起泡茶的儀式感,她因此帶著茶道知識授予茶農,讓他們有能力去推銷自己的產品;或者是,她將布農族的圖騰飾品融入現代珠寶裡頭,模樣既新,卻又帶著一份古韻,多受好評。
無論何種領域,她的創作皆不離一核心,乃是「融合」。「因為我是嫁給平地人,所以看得很清楚─我們不必排斥主流社會的文化,不要都不去接觸,我們一定要有所認識,才會有所改變,也才能夠讓高山與平地的界限消失。」
全秀玲退休以後的創作熱情不減反增,過去義無反顧、想到哪裡不足就往哪裡磨練,先是主動拜師于傳騏學習油畫,用色大膽鮮豔,奠定厚實的繪畫基礎;其後師事藝術家方鎮洋,「我受方老師嚴厲地指導,也是因為他的鼓勵,我才參加了國家藝術學會的比賽,原本想說,我這個年齡還要比賽嗎?沒想到去年跟今年都連續獲得優選。」
得獎給予她不只技藝上的信心,亦是確認她對於傳統文化的初心。「我從事工藝的初心,其實就是為了文化傳承。」全秀玲說,不只是繪畫,其它如原住民族部落多有茶農,卻少有人建立起泡茶的儀式感,她因此帶著茶道知識授予茶農,讓他們有能力去推銷自己的產品;或者是,她將布農族的圖騰飾品融入現代珠寶裡頭,模樣既新,卻又帶著一份古韻,多受好評。
無論何種領域,她的創作皆不離一核心,乃是「融合」。「因為我是嫁給平地人,所以看得很清楚─我們不必排斥主流社會的文化,不要都不去接觸,我們一定要有所認識,才會有所改變,也才能夠讓高山與平地的界限消失。」


讓都會與高山彼此交流互相學習
讓界線消失,這願望也寄託在她的繪畫上。「原住民族有很多故事,我們都會把故事畫下來。若在山上,可以畫在石頭上,但我不想畫在上面。我的想法是,今天這幅繪畫應該能夠擺在任何家庭,是能夠讓一般家庭都能接受的。原住民族有趣的故事,都可以呈現在畫布上。」
她坦白說過去因為家庭事業,的確少能關心娘家部落。「嫁出去以後,就像是一個中間人一樣,過去也會因生意忙就忘記回鄉參加活動。」雖然如此,全秀玲說:「不過還好,我的血液、我的潛意識還是有原住民族的靈魂在,從未放下。我的母語仍然講得很好,我沒有忘本。只是現在會希望能夠將都會區與山上的東西做結合,彼此交流,互相學習。」
因為這份信念,退休以後的全秀玲,對於「畫出故鄉」的想法愈發濃烈。她走進山裡與河邊,看見那些尚未被命名的山川流水,全與童年的記憶無二致,信手拈來,那畫布上的景色似能聞其聲響。有人誇她山水畫得充滿靈性,全秀玲明白那是因為她畫的是其靈魂形塑出來的地方。即便離開再久,都還能認得回家的路。全秀玲此刻正以她的創作,實踐她的歸途。
她坦白說過去因為家庭事業,的確少能關心娘家部落。「嫁出去以後,就像是一個中間人一樣,過去也會因生意忙就忘記回鄉參加活動。」雖然如此,全秀玲說:「不過還好,我的血液、我的潛意識還是有原住民族的靈魂在,從未放下。我的母語仍然講得很好,我沒有忘本。只是現在會希望能夠將都會區與山上的東西做結合,彼此交流,互相學習。」
因為這份信念,退休以後的全秀玲,對於「畫出故鄉」的想法愈發濃烈。她走進山裡與河邊,看見那些尚未被命名的山川流水,全與童年的記憶無二致,信手拈來,那畫布上的景色似能聞其聲響。有人誇她山水畫得充滿靈性,全秀玲明白那是因為她畫的是其靈魂形塑出來的地方。即便離開再久,都還能認得回家的路。全秀玲此刻正以她的創作,實踐她的歸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