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毓國/陳麗娟 × 牽著手 一筆一畫描繪認同

2021/12/14
64x64
  張毓國(Suyan Sabi)陳麗娟(Ciwas Sabi)夫婦牽手多年,退休後,專心投入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創作與推廣,結合多元媒材,如石版、泥土、漂流木等媒材,信手捻來即是創作素材。張毓國從小展現藝術天分,在軍校美術系探索剛強與柔美的交融,一路創作至今。陳麗娟則是在先生的美術課上,邊看邊學,加上自身美學素養,首張素描就讓人驚艷;而她體內一半的原住民族血液,則是影響兩人創作主軸的關鍵與啟迪。

  張毓國小學時,美術課老師出了一個作業題目「公共汽車」,對在漁村長大剛回都市居住、未曾坐過公共汽車的他是一大難題,心想該怎麼下筆之際,年長兩歲的大哥替他捉刀,畫了張圖交差,卻因此被老師選中,推派他去參賽。

  「我硬著頭皮去,還好題目是『我的母親』,媽媽在廚房做菜的胖胖身影,是我再熟悉不過了,結果得了第二名。」因得獎的肯定,才知自己有繪畫的天分,藝術生涯就從這樣的陰錯陽差開始。他努力練習素描、水彩、水墨等術科升學項目,最終考上軍校美術系。軍事訓練的剛強,與繪畫的風花雪月兩相矛盾,一度讓他感到困惑與煎熬,「但是,那段日子卻讓我學會深入地觀察人性,感受體力意志在磨練後的辛勞疲憊,得到些微喘氣休息時的甘美。」能在創作時捕捉人的精神內涵,還得感謝那段軍校訓練時光。

  人類學家也是藝術家的劉其偉,走遍非洲考察當地人文,也曾在蘭嶼駐點考古。張毓國深受他的經歷與創作而感動,「我們也要學習達悟族的孩子們,是如此的崇高與自然!」於是,他畫下達悟族拼板舟造船啟航的一剎那,族人的肌肉線條、丁字褲,與山、海、樹等自然萬物,天人合一的景象,軍中創作參賽榮獲國軍文藝金像獎,也開啟他探索原住民族文化藝術的契機。
 

無形的使命感 用畫筆描繪認同

  陳麗娟人生的第一張獎狀,其實也是繪畫得來的,但她婚結得早,沒能繼續發展長才。直到先生在格瑪洛工坊開課教學,她一邊當助手,一邊也學了不少繪畫技巧,便拾起畫筆開始創作。驅使她前進的,除了興趣外,還有一份使命感⸺那份曾經斷層,身為原住民族的使命感。

  來自桃園復興鄉泰雅族的母親是嫁給外省軍人的軍眷,當時的時代背景下,嫁給漢人,原住民族身份便自動喪失。「老夫少妻,媽媽過去在成衣廠上班,雖然從小寒暑假隨著媽媽回部落探親,知道她是原住民,當時對我而言懵懂無知、沒有產生任何漣漪。」直到原住民族正名成功,她體內的血液才漸漸沸騰起來。
64x64
64x64  
  「我十幾年前才恢復身份,後來一路積極投入原住民文化推廣,我希望透過創作,把原住民文化介紹給朋友們認識。」夫婦二人這些年來,一起參與了原住民族文化相關的研習、探訪各部落,深感原住民族作為臺灣獨特的族群,受到的重視卻不夠多。在國外自助旅行時,與國際友人介紹臺灣文化時,更深切的體認到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代表性。

  於是,陳麗娟便自主成立社團,探索母體文化。一次讀書會上,大家一起看了電影《等待飛魚》,「在場的所有原住民,看到他們踏上舊居地都感動到流眼淚。不是原住民的人可能會覺得,到底在感動什麼?但我們內心的觸動、澎湃,無法言喻。」說到此,她仍然哽咽起來。帶著想讓原住民族文化被更多人看見的心意,這對藝術家夫妻牽著手,仰望著天空,感受著祖靈的召喚,一筆一筆畫出族人的彩虹